秦庄襄王驾崩后,吕不韦迎来了政治生涯的巅峰时刻。当他稳稳坐定丞相之位时,内心燃起了建立不世功勋的渴望。他不仅要为秦国开疆拓土,更想通过显赫战功来扩大自己的封地。与此同时,以战国四君子为代表的贵族精英们,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权力与地位的顶峰。这就像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即将落幕前的高潮部分,与其说是诸侯王之间的较量,不如说是各国君子之间的巅峰对决。在本文中,我们将详细探讨战国后期这些杰出人物的明争暗斗,以及长平之战后又一次声势浩大的五国合纵伐秦行动。
秦国对韩、赵、魏三国的军事打击如同日常饮食般频繁,终于引发了各国的强烈反弹。此时的吕不韦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征讨韩、魏,他渴望找到一个能让他名垂青史的对手。虽然韩国国力衰弱,但秦国在邯郸之战中也元气大伤,况且蒙骜已经率军出征,再去争夺战功已无太大意义。于是,吕不韦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尚未被彻底清除的周王室残余势力。
在吕不韦眼中,东周早已不复当年周平王东迁时的荣光,只剩下弹丸之地。然而这些周室余孽不久前竟敢号召诸侯合纵伐秦,在吕不韦看来,秦国没有主动讨伐已是仁慈,这个徒有虚名的天子竟敢主动挑衅。这些周王室成员就像扎在秦国眼中的刺,必须彻底拔除。吕不韦很快找到了出兵的理由——东周君暗中勾结诸侯,图谋合纵攻秦。虽然这个借口略显牵强,但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,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。
展开剩余84%吕不韦亲率秦军攻灭东周,彻底终结了周王室的统治。这充分展现了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:大国掌握绝对话语权,小国的存亡只在大国的一念之间。不过吕不韦并未赶尽杀绝,而是保留了周室的祭祀传统。这一举措赢得了秦庄襄王的赞赏,他因此获封河南洛阳十万户食邑,并被封为文信侯。
与此同时,蒙骜率领的另一支秦军正在韩国境内攻城略地,先后攻占成皋、荥阳,设立三川郡,使秦国疆域直接扩张到魏国都城大梁附近。蒙骜乘胜追击,又接连攻取赵国太原,魏国高都、汲邑,以及赵国榆次、新城、狼孟等37座城池。王龁则率军攻占上党,设立太原郡。秦国对韩、赵、魏三国的军事打击如同狂风暴雨,若三国再不采取行动,恐怕真要面临亡国之危。
赵国名相廉颇虽威名远播,但此刻赵国正忙于与魏国、燕国进行土地交换,修复外交关系,无力对秦发起反击。只能依靠廉颇的防守策略勉强维持疆土完整。或许可以从燕国身上寻找转机——毕竟燕国曾趁赵国虚弱时趁火打劫,结果反被赵国残兵击败。既然赵国失去了给秦国的土地,不如先从燕国那里讨回来。
至于是否攻秦,还需等待时机成熟。赵孝成王是否会支持这个计划尚存疑问。从赵国现状来看,廉颇对秦国的防守尚有余力,但进攻能力明显不足。这种微妙的平衡已在君臣之间埋下隐患,不过这是后话了。
韩国已被秦国蹂躏得奄奄一息,可以直接将目光转向魏国。魏国大将晋鄙已死,信陵君又流亡赵国,魏安釐王有心无力,能守住现有疆土已是万幸。秦昭襄王正是看准魏国的虚弱,在王龁之后再次派蒙骜率军攻魏。面对秦军压境,魏安釐王寝食难安。
在这生死存亡之际,魏国竟找不出一个堪当大任的将领。大臣们建议魏安釐王召回信陵君。魏王恍然大悟,立即派人携带重金前往赵国请信陵君回国。
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决定再度出山。虽然感激魏王的诚意,但信陵君内心仍存顾虑。他担心回国后会遭到清算,但若拒绝魏王请求又会罪加一等。经过深思熟虑,信陵君做出一个极端决定:他警告门客,谁敢替魏王使者传话就处死谁。这一威胁让所有人都噤若寒蝉。
然而,毛公和薛公两位谋士在得知信陵君的决定后,还是冒险前来劝谏。他们指出信陵君之所以能在赵国受到礼遇,名扬诸侯,正是因为魏国尚存。如今秦国大举攻魏,若魏国灭亡,宗庙被毁,信陵君将无颜立足于世。这番话让信陵君幡然醒悟,他明白比起个人安危,保全魏国宗庙更为重要。于是这位在赵国流亡十年的公子终于决定回国。
当魏安釐王看到信陵君归来的身影时,立即明白兄弟是冒着生命危险回来救国。他激动地握住信陵君的手,而信陵君也从这一举动中感受到魏王的诚意。阔别十年后,兄弟二人再次为魏国命运并肩而立,不禁相拥而泣。
魏安釐王做出重大决定,将上将军印信交给信陵君,授予他统领魏国全军的权力。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,让兄弟情谊更加深厚。魏安釐王三十年,信陵君临危受命,肩负起抗秦重任。他深知单靠魏国难以抵挡秦国,于是提出重启合纵之策。获得魏王支持后,信陵君凭借个人威望开始游说各国。
在信陵君的努力下,韩、赵、楚、燕等国纷纷派兵支援。联军声势浩大,直逼黄河南岸,拉开了河外之战的序幕。秦军统帅蒙骜虽此前连战皆捷,但面对五国联军不敢有丝毫懈怠。他深知信陵君用兵如神,此战将是邯郸之战后秦军面临的最大挑战。
蒙骜面临战略抉择:是采取守势还是主动出击?他分析联军虽人数占优,但各国利益不同,难以形成合力。若主动进攻,需寻找联军薄弱环节各个击破;若选择防守,则要严密布防等待对方失误。这场战略博弈将决定河外之战的胜负。
蒙骜最终决定主动出击,试图各个击破联军。但信陵君早已洞悉联军弱点,他决定身先士卒,亲自率领魏军冲锋陷阵,以此激励联军士气。这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完全出乎蒙骜预料。联军将士见主帅如此勇猛,士气大振,如潮水般扑向秦军。秦军不敌,损失惨重,蒙骜只得率残部退守函谷关。
经过数月激战,秦军终于守住防线。信陵君见好就收,凯旋而归。此战成为战国末期合纵抗秦的典范,使信陵君威名远播。各国诸侯和谋士纷纷向他进献兵书,信陵君将其整理成《魏公子兵法》。
从长平之战的惨败,到邯郸之战的联军反击,再到河外之战的溃败,这一系列挫折对新即位的秦庄襄王打击巨大。愤怒之下他欲处死魏国太子增泄愤,但被大臣劝阻。他们建议优待太子,以离间山东各国,防止再次合纵。秦庄襄王采纳建议,将太子增软禁。
这位秦王在位仅三年就不得不向诸侯低头,不禁怀疑秦国是否开始衰落。但命运没有给他更多思考时间,在蒙骜兵败次年,35岁的秦庄襄王子楚病逝。巧合的是,秦孝文王在位仅一年,秦庄襄王也仅三年。这种异常现象让人怀疑其中是否有吕不韦的阴谋。但真相已随历史湮没。
13岁的嬴政继位后,深知自己根基未稳,选择延续父亲政策,继续重用吕不韦为相,并尊称其为仲父。这一称呼表面显示尊重,实则是对后宫传言的应对。吕不韦与太后赵姬的绯闻在秦国已是公开秘密,只是无人敢言。
吕不韦权势之盛可见一斑:其府中仆从多达万人,远超战国四公子。为与四公子比肩,吕不韦也广招门客,很快聚集三千食客。这些门客除了出谋划策,还帮助吕不韦编纂了包含八览、六论、十二纪,共二十余万字的《吕氏春秋》。为宣扬此书,吕不韦在咸阳城门悬赏千金,宣称能增删一字者赏千金。这一一字千金的典故既彰显了著作价值,也展示了吕不韦的权势。
年轻的嬴政同样知人善任,除倚重吕不韦和蒙骜等老将外,还提拔了李斯等能臣。吕不韦曾向秦庄襄王建议,因连年征战导致国力损耗严重,河外之败就是明证。他认为秦国需要休养生息,积蓄力量。这一建议虽有为蒙骜开脱之嫌,但避免战争对百姓而言确是幸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嗨牛配资-嗨牛配资官网-配资知识网站-正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