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1月21日,第十五届全运会闭幕式将在深圳举行。上午10点,十五运会组委会召开发布会,回顾这一场体育盛会的精彩。
这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,全面展示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成就。
本届全运会在田径、游泳、射击、举重、场地自行车、攀岩等有成绩纪录的项目中,创造8项世界纪录、5项世界青年纪录、13项亚洲纪录、10项亚洲青年纪录、14项全国纪录,7项全国青年纪录,12个小项夺冠成绩超过巴黎奥运会冠军成绩。
这场盛会,更是一场科技赋能、机制融合、全民共享的区域发展实践。
从“海马号”深潜采火、人形机器人传火的科技创新,到“同标同步同心”的三地协同实践,再到覆盖全年龄段的全民参与热潮,它既是大湾区科技创新的“试验场”、区域融合的“示范窗”,更是全民共享的“健身节”。
十五运会既用数据书写了中国体育新高度,更以多元赋能留下了惠及长远的发展馈赠,为大湾区能级跃升与全民健康事业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。
科技练兵
从“应用场景”到“产业高地”
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,十五运会不仅让竞技体育的激情绽放,更让科技赋能成为赛事最鲜明的底色。
从南海之滨到赛场内外,先进科技产品的身影无处不在,为这场盛会注入了满满的未来感与硬核实力。
火种采集环节便写下科技创举。我国自主研发的遥控潜水器“海马号”,深潜南海1522米海底采集可燃冰源火,随后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接力,成功完成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独立参与的火炬传递,用科技诠释了“薪火相传”的新内涵。
赛场内外,科技应用全方位提升参赛与观赛体验。智能照明系统精准适配赛事场景,追光跑道实时捕捉运动员冲刺轨迹,自由视角观赛技术打破时空限制,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为赛事安全保驾护航;无人自驾服务、共享出行系统无缝衔接交通网络,让便捷贯穿赛事全程。
转播技术同样实现突破。国际广播中心的智能信号调度系统,向全球持权转播商稳定分发超300路公用信号;粤港澳双节点云转播分发系统,支持媒体云端实时获取信号、协同制作内容,让观众尽享高清流畅的观赛体验,实现“天涯共此时”。
这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交融,不仅全面检验并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硬实力,更打通了科技成果从“赛场试用”到“市场量产”的转化通道,让赛事催生的创新技术真正走进产业、惠及民生,为区域科技产业升级注入了持久动力。
机制融合
三地协同办好一届精彩赛事
这是一次创新性的跨区域合作实践,粤港澳以“同标、同步、同心”的紧密协作,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。
三地同标、同步、同心,让赛事不仅实现了组织协调的高度统一,更强化了区域融合的情感基础,为粤港澳携手承办大型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在“三地同标”方面,组委会在充分考量政策制度和办赛条件差异的基础上,成功实现了反兴奋剂等关键工作的协调一致,体现出制度衔接的务实与高效。视觉体系上,赛事以“海之蓝”为主色调,精准呼应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角色,以及其承担国家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时代使命。
“三地同步”则贯穿于仪典与文化活动之中。开幕式上,粤港澳三地同步升起五星红旗,200棒火炬手在四个站点共同传递圣火。主题曲以普通话与粤语双版本传唱,象征着文化共鸣与情感同频,凸显出大湾区在多元一体中发展的格局。
而“三地同心”成为本届赛事的感人注脚。开幕式上三地代表团联合入场,由三地火炬共同点燃主火炬塔,赛场内外一次次紧握的双手与声声加油,凝聚成血脉相连的集体记忆。这些场景充分证明,粤港澳三地不仅有意愿,更有能力携手举办高水平、高规格的大型活动。
以本届全运会为新的起点,粤港澳正展现出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与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全运惠民
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红利
以“全民参与”为核心导向,本届全运会通过优化项目设置、拓展志愿服务、创新市场开发等多重举措,成功将赛事打造为覆盖广泛、体验丰富的体育节日,显著提升公共参与度与社会融合力。
在项目设置上,全运会注重群众性与包容性。以广东赛区为例,群众比赛活动共设21个大项、152个小项,决赛阶段吸引近万名来自各行各业的运动员参赛,年龄横跨8岁至81岁,体现出体育精神对全年龄段的广泛召唤。
志愿服务体系呈现“多点覆盖、层级联动”的特点。广东赛区3万名“小海豚”志愿者驻守18城75个场馆,承担赛事引导、后勤保障;97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联动30万人次志愿者,形成“场馆+城市”双轨服务网,筑牢赛事“暖心防线”。港澳赛区亮点突出:香港组建1.6万名义工队伍,创当地大型活动义工规模之最,15岁至85岁的学生、职场人、退休群体等,尽显“全民参与”广度;澳门3500名志愿者覆盖赛事资源、场地运维、礼宾接待等岗位,以热忱服务注入温情,展现澳门活力风采。
市场开发与特许经营同样反响热烈。全运会推出超过2800款特许产品,其中30余款热门产品迅速售罄,反映出公众对赛事品牌的高度认同与情感投入。
本届全运会通过系统化、社会化办赛实践,不仅点燃大众的体育热情,更在组织机制与公众参与层面树立了新标杆,为推动全民健身战略深入实施、构建更高水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梁时禹
摄影:南方+记者 张令
嗨牛配资-嗨牛配资官网-配资知识网站-正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